张仪是魏国人,生辰不详,家世也没有详细记载。他年轻时曾拜鬼谷子为师,学习了纵横家的游说之术。
张仪生活在战国中期,那时曾经上百个诸侯国家经过多次战争后,很多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七个强大的国家并立争斗。各国之间时常联合,也时常爆发战争,国家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鬼谷子创立的纵横家学派在这一时代逐渐兴盛,张仪作为鬼谷子的得意弟子,拥有出色的外交才能。
张仪多年的学习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游说经验,准备投身外交事业。早些年,张仪的师兄苏秦已经成功下山,成为赵国的大国相,他提出了合纵的策略,即让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张仪下山后,也去找苏秦,但苏秦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国,使得合纵联盟还没成立就被破坏。于是,苏秦资助张仪前往秦国,并帮助他见到秦惠文王。
展开剩余78%谁知,张仪不仅成为了秦国重要的外交人才,还渐渐成为了苏秦的对手。张仪思维灵活,口才了得,迅速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赏识,被任命为客卿,协助制定攻打其他诸侯国的策略。
张仪的策略与苏秦截然不同。他主张“连横”,即与各国中的一部分结盟,通过逐个击破来瓦解敌人的联合,最终让秦国成为最大的赢家。简单来说,合纵是“弱国联合共同攻强国”,而连横是“强国联合攻弱国”。
张仪首次出使秦国便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在前328年,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和公子华攻占魏国蒲阳。张仪建议将蒲阳归还魏国,但也成功游说魏惠王割让了上郡和少梁的十五个县给秦国,赢得了秦国的大力支持。
前322年,张仪来到魏国,直接威胁魏惠王,如果魏国不立即臣服秦国,将面临秦国的军事打击。魏惠王不信,但在秦军攻占魏国曲沃后,魏国不得不退出合纵联盟,开始与秦国和解。张仪成功拆解了六国合纵,成为秦国的外交高手。
张仪的最大亮点是在打破齐楚联合的合纵联盟中展现了非凡的外交才能。前313年,齐楚两国结盟准备夹击秦国,面对强敌,秦惠文王心情焦虑,这时,张仪主动请缨去楚国破坏联盟。张仪准备充分,凭借重金收买楚国的权贵,在楚怀王面前大肆吹捧楚国的尊贵地位,使楚怀王逐渐放下戒心。
然而,张仪的核心目标是让楚国与齐国断绝关系,加入秦国的阵营。张仪承诺,将献出秦国的商於地区六百里的土地作为交换,并许诺让秦国的女子作为楚怀王的侍妾,永结为兄弟国家。楚怀王被诱惑住,答应了张仪的要求。
此后,张仪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外交手段,成功让楚国与齐国断交,并最终与秦国结盟。然而,这一切的背后,楚国所得到的所谓“六百里土地”只不过是张仪的欺骗,实际上只有六里。
楚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准备与齐国断交,却最终被秦国利用,导致了一系列的外交失误。最终,秦国在两场大战中击败了楚国,楚国元气大伤,丧失了与秦争夺天下的资本。
张仪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策略,使得整个合纵联盟瓦解,成功实现了“连横”策略,秦国在外交上占据了优势。
而在战国的外交场上,张仪不仅令其他国家屈服,还通过威胁与诱惑,使得齐、赵、燕等国纷纷与秦国结盟。最终,张仪在一年内成功分裂了六国合纵,秦国的势力达到了巅峰。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前311年,张仪返回秦国时,秦惠文王突然去世,继位的秦武王对张仪十分不满,最终在朝廷的压力下,张仪辞去相位,回到了魏国的老家。两年后,张仪因郁郁而终。
虽然张仪的政治生涯没有善终,但他成功地将自己定位为战国时期最顶尖的外交家,他的影响力远超苏秦。正如司马迁所言,张仪在外交上的卓越表现,让他成为了历史上最杰出的纵横家。
发布于:天津市